Sinphar Medicine

Sinphar Medicine

生命、健康、科技

天然的尚好? 從維生素談起

杏輝藥品- 營銷中心訓練部 許仲宜講師

title
  在國人愈發著重食安及健康的進程中,有不少消費者開始質疑保健食品中添加非天然/ 化學合成的維生素及其他營養素的行為,除擔憂其對健康所可能產生的風險,並認為某些廠商使用昂貴的天然維他命C 比較好,合成的維生素E 對肝臟有害,卻又無法舉出這些非天然/ 化學合成的營養素,有任何一項確實危害人體的案例或研究報告。
 
  雖然日前由臺大各領域學者所組成的食安中心,歸納去年爆發的32 件食安事件發現,最常出現的狀況是食品混充違法毒物和工業化合物,但這並不能與合法添加的非天然/ 化學合成的維生素及其他營養素混為一談。故筆者藉此分享一些觀念,釐清誤解,以避免這些來源的營養素又被妖魔化。
 
以科學技術萃取降低食安風險
  以紅酒為例吧! 當你選擇紅酒時,你會評估是新世界或舊世界的酒,用CabernetSauvignon、Merlot 或Syrah 品種的葡萄,年份,採用新/ 舊的橡木桶,並以酒體、酒色、丹寧…等指標來判斷等級,原因就在於這些因素,皆會影響紅酒的品質。同樣的,天然來源的營養素,其來源例如各種植物,其品種及所生長的環境,如氣候、水源、土壤、種植方式、農藥使用種類及噴灑頻率等,攸關後續農作物的收成率、農作物及萃取物的品質,亦即各批的收成結果,很難維持一致性; 而初榨取得的物質,除含有目標萃取成分,也含有其他成分,有好有壞,包括農藥及重金屬汙染物,廠商能否去蕪存菁,及提高萃取率,端視廠商的技術與良心。簡言之,天然來源的成份,有太多因素會影響其品質,成本也比較高。
 
  以現在的熱門話題:葉黃素為例,出自金盞花萃取,是天然來源,但雜質多,純度低,僅能用於飼料,例如養雞,使蛋黃呈橘黃色,更有賣相;若要供人食用,必須透過分離技術,取得酯化型葉黃素;然而酯化型的不易吸收,須再透過皂化技術,轉為游離型的葉黃素。有些廠商考量功效、品質及安定性,還會利用自身研發的專利技術,製成專利游離態的葉黃素。由此可知,光是天然來源的葉黃素,起碼分成四個等級,孰優孰劣呢? 並非掛上「天然」這兩個字的就是最好。
 
  然而,這裡衍生出另一個問題:消費者所購買標榜純天然的營養素,廠商是否真的沒有用任何化學手段動它一根汗毛? 以來自於魚油萃取的維生素A 及牛肝臟萃取的維生素B12為例,如不經由一連串的化學處理,消費者伴隨食下的汙染物、重金屬及細菌,可能超乎想像。而這類經過化學處理,以提高品質及安全性的天然來源營養素,是否因此不再天然,矇上化學加工的陰影? 其實這種思維大可不必,這些運用科學的SOP 就食安而言,實有必要。天然或合成結構及功效皆相等
 
  至於非天然/ 化學合成的營養素,多數消費者會以為由化學物質A+B 組成,不同於天然者,可能有效果較差或危害人體的風險,其實勿需擔憂。以β- 胡蘿蔔素為例,透過科技合成的β- 胡蘿蔔素,其活性就比天然者佳;合成的維生素C 自1934 年即誕生,發明者霍沃思先生並於西元1937 年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; 維生素D3 可藉由如人體曬太陽後,能於自體產生維生素D3 一般,以來自於魚肝的7- 脱氫膽固醇,用紫外線UVB 照射後純化取得,並不是拿幾種可怕的化學原料混合反應而得。而這類營養素尚有高純度及無天然來源之有害物質汙染之優勢,並須經由多項實驗、定性定量分析,以證實與天然的功效相當,且品質優良方能上市,故早已獲得全球製藥業及食品工業長期採用,數十年來並有效維護人類健康及延長壽命。北醫保健營養系謝明哲教授亦曾表示,無論維他命成分是標榜天然或合成,因分子構造幾乎雷同,功效上實無差異。
 
  筆隨至此,您可能仍有疑慮? 則以下資訊可令您耳目一新。除採用過去的化學合成製程,今日也有許多專業廠商,開發及利用特定微生物發酵取得這些原料的製程。眾所周知的多項美食皆源自發酵,有益健康,例如優格、泡菜、酒釀、日本納豆及酵素飲品,如今Q10、維生素B 群、E 及C,亦可透過特定菌種發酵取得。以維生素C 為例,除原有的合成方法,尚可利用生黑葡糖酸桿菌(Acetobacter liquefaciens) 及氧化葡糖酸桿菌(Gluconobacter oxydans), 在28~34 ℃下培養60~72 小時的二階段發酵後取得;上述的β- 胡蘿蔔素,也能透過接合黴及菌核青黴等菌種取得。它們既非化學物質A+B 合成,亦無天然萃取遭遇汙染的疑慮,取得快速又經濟,實為廠商及消費者的最佳選擇。
 
依自身營養狀況選擇合適產品
  藉由以上說明可知,不論天然與否,只要是來自於產/ 學界透過各項實驗、批次檢驗、及官方查驗登記後認可合格的營養素,皆可安心用於製造及食用。真正的問題是,消費者吃下的保健食品,其所補充的營養素,是身體真正缺乏的嗎? 補充量是否足夠? 許多醫藥界的朋友曾向筆者無奈提及,在台灣,親朋好友的餽贈推薦,往往比他們依專業分析建議的有更高的接受度。親友吃甚麼,他們跟著吃,卻非經由醫藥營養相關人員進行營養評估,確認需補充某些營養素後才購買食用,形成了沒有缺乏的卻遭持續灌注,而缺乏或必要的營養素卻未補充的異象。正確的做法,例如三餐葷素均衡且定時定量,無特殊體能消耗或壓力負擔,卻偏食不吃魚的朋友,應補充魚油而非綜合維他命;常常跑步健身的朋友則應補充Q10/QH,而非僅食用綜合維他命,且兩者的食用量應較常人略為增加,這比斤斤計較成分是否天然更重要。
 
  最後,建議讀者朋友們仍要以著重均衡飲食為先,並先透過醫藥師及營養師諮詢,確認自己是否缺乏某些營養素,購買時慎選營養補充品品牌,且著重持續攝取,避免缺乏症,亦不需過量攝取,過度倚賴,免得增加肝腎負擔也傷了荷包。
 
參考資料:
1. Gaziano JM, et al. JAMA.2012;308(18):doi:10.1001/jama.2012.14641
2. Microorganisms of Vitamin Fermentation, 尹光琳,中國大百科全書 第一版
TOP